


“创业板所上市的公司其中也有很多经过机构投资人投资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应该是说经过机构者投资的投资,不管国内的投资人还是海外的投资人,不管创业投资还是私募股权投资,可能都是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在公司的管理方面都会受到正面影响。”
他同时指出泡沫所带来几个影响,首先媒体可能过分的夸大了这些爆发的财富效应,对整个企业界都是负作用,“因为我想现在所谓60倍PE等,长远角度讲都会回归到比较正常的PE值,因为一百年投资才能回报。”
黄表示,要防止不要让投资人成为VC,让公众散户投资人成了VC,“媒体过分强调暴富的短期机会,没有特别深入的探讨长期价值回归。”他指出。
他认为第二个负面作用就是由于有短期泡沫,所以使得现在在做VC和PE,在跟企业家谈论价值评估的时候,明显的造成了许多项目可能都谈不成,“因为如果企业家脑子里都想的50倍PE,那我给你20倍PE就很好了。但实际上三、五年回归到资本市场上比较正常的PE值,那显然不应该是这样的期待值。”他说。
对于目前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估值状况,黄晶生认为很难说一概而论说是否处在正常PE值水平,“比如工业公司,如果有数据,长期的PE值,比如过去十年各个公司在市场上怎么评估的,有可能差的很远。”
高估值从短期长期角度来讲,说VC/PE短期可能赶上了这一波,挣到了钱,但是从长期行业角度来讲,这种估值是不利的。“这种估值只能说明投资人还不太了解这里的风险和评估,所以我相信过一段时间估值应该是趋于正常。”
成长型投资两拨人有差别
针对目前PE VC化或者是VC PE化的趋势,黄晶生称,现在由于做成长性投资,也就是公司有了一定程度的利润,利润在增长,这个期间去投资,是成长性投资。有一些成长性投资的基金管理人原来是PE出身的,或者有一些公司又投PE又投VC。“我觉得做收购式投资的基金,控股性的投资,在中国这类投资基本非常少,所以我们也投成长性的,也是非控股的,这两拨人可能都投成长性,但有一些差别。”
他认为,差别之一在于规模性,“可能有一些创业投资基金他们,比如从规模上讲,可以投一千万美金,两千万美金这样的成长性投资,他们涉入的比较多。真正到了五千万,一个亿少一些。”
差别之二在于投资方式,“因为创业投资可以看到投资组合式的思维方式,你投十个公司,如果五个公司垮掉了,两个公司能挣50倍,那整个十个公司可能挣了三、四倍,有些这类公司比如一下投了好几十个投资,投资速度比较快,因为思维方式是创业投资的思维方式。”
他认为,成长型投资跟做控股型的投资的基金管理人再去做成长性投资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因为控股性投资规模比较大,“我们每投一个项目都是要非常认真的考虑,尽量投一个成一个,投完以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在里面。”
黄举例说,人都是一样的动物,都需要睡觉,时间是一样的,“所以如果你有比如50个公司在基金里,那单位时间花在某一个公司的时间显然很少。比如国美这种公司,一个项目两亿多美金,可能有时间相当于整个基金的数量,这是不同的投资概念,由此带来不同的风格。”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