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第879899位访客
Date | 2024-05-02
 021-68862093
微信:
迈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建科创中心需处理好五个关系
[2015-09-09]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一蹴而就。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既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也要遵循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的基本规律;既需要长远谋划,更需要统筹部署。在当前谋划和推进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中,尤其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科技创新中心与“四个中心”

科技创新中心应该是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功能,对“四个中心”和整个城市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都是中央对上海的战略要求。如果说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顺应了1980年代特别是1990年代经济全球化和国家对外开放的历史要求,那么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追求则契合了新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全球勃兴、创新驱动在国内深入推进的时代条件,是上海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背景下承接国家使命,因应新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

那么,科技创新中心与“四个中心”是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科技创新中心应该是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功能,它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灵魂”,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牛鼻子”,对“四个中心”和整个城市发展具有引领作用,而其他中心的发展应该服务于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

正确处理好科技创新中心与原有“四个中心”的关系,就是要把科技创新摆在上海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把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功能予以布局谋划,充分利用上海在历史中积淀和形成的综合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等优势保障科技创新的持续繁荣;同时,用科技创新的持续繁荣提升国际经济中心的内涵和质量、拓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增强国际贸易中心的能级、巩固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中心与“四个中心”的良性互动。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上海过于强调“退二进三”的产业政策导向,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面临“空心化”困境。

众所周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繁荣的基石,形成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特别是实体经济体系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根本目的。纵观世界,一些著名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之所以能产生源源不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雄厚的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基础;反过来,源源不断的创新又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持续动力。例如,硅谷的创新繁荣就与其早期的国防工业息息相关,一方面国防工业为硅谷的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最初的资金支持和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动了硅谷地区主导产业不断向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升级。

上海曾经是我国最大的制造业中心,曾经拥有许多令全国人民无比骄傲的民族工业品牌和工业产品,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在大量引进外资的浪潮中,这些民族工业企业相继被吞并或关闭,工业品牌丧失殆尽。目前,上海的工业总产值已退居全国各省市12位之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不断弱化成为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短板。新世纪以来,随着商务成本的不断攀升,上海过于强调“退二进三”的产业政策导向,对传统制造业优势和优秀工业品牌的丧失没有保持应有警觉,以至于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面临“空心化”困境。而且,实体经济中的外资比重过大,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外技术依赖严重,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不足30%。而国有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欠佳。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上海仅有19家,而且以贸易类、批发类企业居多;而近邻的浙江和江苏上榜企业分别多达138家和98家,且均以制造业为主。

因此,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以实体经济为依托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持续繁荣和强大。一方面,要聚焦产业前沿技术,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研发服务业等新的服务型制造业态。另一方面,要加快先进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尽快启动“上海制造”工程,复兴传统优势产业,重整上海制造业的辉煌,让上海的工业产品行销世界,影响全球。

科学研究与创新发展

科研和创新这两个环节缺一不可,都需要予以高度重视,但需要区别对待、差别管理。

科技创新包含了科学研究和创新两个子过程,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研活动的目标是探寻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律以及创造和发现之前不存在的新技术。创新则是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价值市场化、商业化以获取经济回报的过程。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研和创新这两个环节缺一不可,都需要予以高度重视,但需要区别对待、差别管理。

就科研活动来说,大学和科研院所是执行主体,其从事的主要是基础研究以及产业共性技术的开发等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研是将钱转换为知识的过程”,它依赖于科研经费的稳定投入,“科研是养出来的”,这是由科研活动的属性决定的。因此,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研发投入,着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型、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科研活动的管理需要遵循科研活动本身的基本规律。科研活动的最大投入是人的智力投入,科研活动的管理必须以科研人员的根本需求为基本出发点。要保障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必须彻底改革现有的科研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工资薪酬制度,为科研人员创造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和生活条件,让广大科研人员专心科研、潜心科研、醉心科研。相反,如果过度强调科研活动的市场化,就会破坏科研环境、扰乱科研人员的心境,不利于科学研究的发展。

而“创新则是将知识转换为钱的过程”。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是放出来”,创新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对企业而言,创新不是目的,创新只是手段;无论什么技术,能赚钱的就是好技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决定力量来自企业和市场。因此,政府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要遵循市场规律,强化市场导向,尊重企业的市场行为。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鼓励和支持,要从“管理”转向“服务”,从“给资金”转向“造环境”,着力完善各类创新服务体系,着力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引擎企业与小微企业

上海要培育自己的创新“引擎”企业,要改变只注重招商引资,不注重培育本土企业的发展模式。

伟大的国家需要伟大的城市,伟大的城市需要伟大的企业。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支撑起来的。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因为这里培育出了惠普、英特尔、苹果、谷歌、思科、甲骨文、推特、脸书、特斯拉等一大批世界级的科技创新龙头企业。正是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最终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对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施以重大影响。

这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发动机,因此被称为“引擎”企业。但是,任何“引擎”企业都是由新创企业或小微企业成长起来的。企业的成长需要有孵化、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大家知道,创立于1939年的惠普公司,最初只是一家员工只有3人的“车库”企业。目前位居硅谷地区销售额榜首的苹果公司,最初也是从几个人的“车库企业”发展起来的。

对照全球典型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甚至与国内的深圳、北京等城市相比,缺乏创新“引擎”企业已成为制约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最大短板。目前,深圳有华为、中兴、腾讯,北京有联想、小米,杭州有阿里巴巴等国内外知名创新型企业,而上海尚未形成行业性创新龙头企业。在“2013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强”中,上海尚有盛大、巨人两家企业入榜,而在“2014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强”中,上海竟无一家企业上榜,而排名前10的企业,北京有百度、京东、搜狐、奇虎、360、小米科技和网易,深圳有腾讯,杭州有阿里巴巴,南京有苏宁。在“2013年中国电子信息企业20强”榜单中,上海尚有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企业上榜,而在“2014年中国电子信息企业20强”榜单中,上海已无一家上榜。互联网和电子信息这两个行业均是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的代表性行业,上海在这两个行业的整体沦陷,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觉。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培育基于内生的创新“引擎”企业。上海要培育自己的创新“引擎”企业,必须摆脱依靠“借鸡下蛋”或“收割”别人成果来实现创新的思维惯性,要改变只注重招商引资,不注重培育本土企业的发展模式。培育本土“引擎”企业,要从播种、育苗开始,要从小微企业抓起,给小微企业足够生长空间,给民营企业更多的阳光和雨露,让大量中小企业能在自由竞争的环境里自然发展,通过野蛮生长、残酷竞争、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筛选机制,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长成参天大树,最终孵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创新型龙头企业。

精英创新与草根创新

上海在城市发展环境变迁中,逐步形成了偏爱舶来的“高大上”文化和“精明规范”的白领文化,这恰恰与崇尚冒险的草根创新文化相排斥。

新世纪特别是近年来,科技创新的复杂性和模块化不断发展,传统的创新模式正发生革命性变化,互联网思维、开放式创新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开源创新、科技众筹、研发众包等新的创新范式层出不穷。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创新不再只是“高大上”,而更多来自草根;创新不仅在“庙堂之上”,更在“江湖之远”;创新不再是少数知识精英的“特权”和“专利”,而是千百万民众所共同的事业。“高手在民间”的理念正在为人们所认同,激励大众创新、草根创新正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社会基础性工程。

创新不仅深深植根于科学与技术,而且也深深根植于心理与文化。开放包容的文化是催生创新的土壤。创新文化的特质是崇尚冒险、宽容失败、激励草根、包容异端。

上海曾经是一个高度开放包容的城市,但是在城市发展的环境变迁中,逐步形成了偏爱舶来的“高大上”文化和“精明规范”的白领文化,这种文化取向恰恰与崇尚冒险的草根创新文化是相排斥的。在这种文化认同下,对“小不见经传”的草根小人物、小微企业往往“视而不见”,对各类边缘化群体和异端行为“鄙视”有余而包容不足。这就是上海为什么产生不了马云也留不住马云的最终答案。

须知,有时正是那些无人问津的小人物成就了无人企及的伟大事业。而一些天才人物也常常都有与生俱来的缺陷,或是生理的,或是心理的,正所谓“天才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如果没有社会的包容,天才就可能沦为成为社会的异类,因受到社会歧视而一事无成。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大力弘扬包容性的创新文化精神,要兼顾好“精英创新”和“草根创新”。既要重视发挥科学家、企业家等高端精英的作用,更要激发全社会各个阶层的创新活力;既要瞄准科技制高点、追求创新“高大上”,更要重视民生关注点,推动科技“接地气”。要着力在创新政策的“普惠性”和创新环境的“包容性”这两个方面下功夫,使创新政策要更多体现公平、普惠和实用的原则。譬如,创新人才政策要更多地覆盖整个人才群体,人才计划和政策的立足点要更多从激励高端人才转向更多地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公平竞争的普适性条件。要着力培育和倡导“车库”文化、创客文化等创业文化风尚,将废弃厂房、地下室等廉价空间变为热血青年和草根创业者交流奇思妙想的场所,让创新之树扎根于民间沃土,让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开出创新之花、结出创新之果。

·上一条:上海8方面金融创新力挺科创中心
·下一条:习近平: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的改革方向
版权所有@睿立复蓉(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沪ICP备2021032742号      直线电话:021-68862093  传真:021-68862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