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第877842位访客
Date | 2024-04-26
 021-68862093
微信:
全国股转亲口“剧透”后续改革举措,将聚焦提升市场流动性
[2020-08-27]

8月25日,全国股转公司在其官网发布消息称,全国股转公司党委组织学习贯彻刘鹤副总理、易会满主席在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仪式上的讲话精神,表示公司党委正在对新三板改革成效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估,紧锣密鼓研究推动后续改革举措,并对相关举措做了“剧透”。

 

股转表示,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深化新三板改革启动以来,按照“错位分工、具有特色”的总体要求,围绕持续改善市场流动性、持续强化融资功能、持续优化市场生态、持续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机联系等主线,全力以赴抓好改革组织实施。目前新三板精选层开板交易已接近1个月,公司党委正在对改革成效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估,站在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作用的高度,紧锣密鼓研究推动后续改革举措。

 

按照股转的“剧透”,下一步全国股转公司将在中国证监会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坚定信心、保持定力,认真落实“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要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聚焦提升市场流动性,举措包括:

 

  1. 聚焦提升市场流动性,加快落地混合交易和融资融券制度,推动存量公募基金更便捷地投资新三板股票,引入社保、保险等中长期资金入市,强化融资功能,提升市场各方获得感。

  2. 聚焦引导形成良性发展预期,加快推进转板上市规则实施。

  3. 加强市场基础分析与研究,强化形势研判和风险防控,积极主动做好新闻宣传,努力走在市场曲线前面,稳定市场预期。

  4. 聚焦发挥市场力量,进一步完善进层机制,细化分层监管要求,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分层构建市场服务体系。

  5. 大力推动提升挂牌公司质量,持续优化市场环境。

  6. 聚焦建立服务中小企业差异化政策体系,推动将证券公司利用新三板服务中小企业纳入常态化专项评价。

  7. 协调有关部门给予投资新三板的私募股权基金与创业投资基金同等的税收优惠。

  8. 鼓励市场各方形成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合力,持之以恒把新三板改革“走深走实走稳”。

 

有新三板投资者分析认为,按这些举措来看,从引入公募基金投资到推动存量公募基金更便捷的投资新三板股票,说明全国股转公司在积极地为新三板市场打通增量资金的入市渠道。

 

新三板报在报道中表示,推动存量公募的关键在于是否要召开持有人大会,如果不召开持有人大会,那就必须获得政策的豁免权。让新三板精选层的投资豁免于基金的持有人大会制度,这是科创板已经有过案例。只是新三板市场目前尚未明确。因此只能是新审批的定期开放基金才可以投资新三板。如果全国股转公司能力够为新三板精选层申请到豁免权,那么现有上万亿规模的公募基金就顺理成章的投资新三板精选层了。

 

其次是转板制度。转板制度如何制定,关系到新三板企业的估值水平,之所以精选层破发,无非是因为估值过高,过高的一个因素就是没有转板制度的预期。转板制度与退市启动IPO申请有的本质的不同。转板制度除规定转板的条件后,还有转板的数量、行业、税收等多种因素在内。

 

目前,新三板市场尤其是精选层的投资者都选择了持股等待增量资金的策略,这造成流动性进一步的萎缩。等待增量资金的同时也在等待转板制度的到来。这将是激活精选层的关键要素。

 

最后是投资机构的税收优惠制度,在基金市场中,产品根据投资企业的不同,分为了股权投资基金和股票投资基金。两者的管理和监管政策也截然不同。当前的情况是,股票投资基金享受着了更灵活的产品设计,更轻的税负负担。而股权投资基金则是在产品期限,税收制度有着更严格地要求。尤其是基金业协会要求一家基金公司只能发行并管理一类基金,这就增加了新三板精选层投资机构的负担。

 

一边是通过分层实现二级市场与一级半市场联合体,一边是强制性的基金行业制度,两者之间形成矛盾,也日益显现。尤其是税收制度上的差异,5%的简易增值税与20%的所得税之间形成巨大的成本差异,定期开放的永续基金产品与5年以上的固定期限的股权基金之间形成的巨大时间成本,成为新三板内部分层投资的隐形障碍。

 

另外,也有投资者认为,全国股转公司提到的“提升市场各方获得感”,是对赚钱效应的另一种说法。如今参与新三板市场的服务机构和投资者都是坚定支持全国股转公司的人和机构。而市场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也导致这些服务机构和投资者亏损严重,而赚钱效应就是最好的获得感。

 

希望全国股转公司能更快的践行工作计划,让新三板服务更多的中小企业。尽快实现“六稳”“六保”方针和“四个进一步”的要求。

·上一条:混合做市将落地精选层 有望复制到其他板块
·下一条:两会前瞻丨多重任务“相会”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站C位
版权所有@睿立复蓉(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沪ICP备2021032742号      直线电话:021-68862093  传真:021-68862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