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券商直投的先行者,金石投资与国信弘盛等不仅在券商内部掀起了轩然大波,也成为PE界不可忽视的一股新生力量。
券商之争
11月17日,招商证券通过IPO正式登陆A股,从而再次拉开了券商竞争的序幕。然而,这只不过是刚刚开始。“目前在券商内部,同质化竞争现象比较突出,券商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招商证券董事长宫少林在招商证券上市后公开表示。
“中国的金融业,总体规模约70万亿,券商只占1万亿,与美国投行占据资本市场60%的市场份额相比,目前中国的券商普遍规模较小。为了扶持券商的发展,证监会才同意其展开直投业务,目的就是给券商一个发展壮大的机会。与国际知名投行如高盛、美林相比,我国大多数证券公司在资本规模和管控水平方面仍有待提高。从发展趋势来看,国内的证券行业正处于由分散经营、低水平竞争逐渐走向集中的演进阶段,因此,未来的券商之间将不可避免的出现兼并、并购现象。”美国格林证券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美国万通投资银行控股集团执行董事孙飞告诉记者,“直投业务对于券商来说是一项新业务,同时也是新的利润增长点,直投业务的好坏是关系券商能否做大的关键。”
以东方证券为例,可以看到券商对于直投业务的重视。
11月12日,东方证券表示,公司直接投资业务试点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公司将设立全资控股子公司——上海东方证券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开展直接投资业务,这对公司实现金融控股集团的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而从其他各大券商开展直投业务的速度上,我们也可以感受出其中浓烈的“火药味道”。
“虽然信达证券还没有获得券商直投资格,不过我们正在积极努力。公司已经成立基金管理公司,准备将直投业务作为重点。”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投融资管理部总经理张卫东告诉记者。
11月17日,登陆A股的招商证券在其招股说明书中也同样表示,直接投资业务将成为其融资后的主要用途。
其实,从2007年至今,市场上几乎所有有能力做直投业务的20多家券商都已经开始了行动。即使没有能力参与直接投资,也有不少券商借道财务顾问、信托、创投等方式曲线“染指”直投业务。
“当发现一个好项目,却无法进行股权投资、分享收益的时候,为了不错过这样的机会,我们的做法是,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将这个好项目推介给他们,我们则收取一定的财务顾问费用。目前公司已经申报了直投业务,等到获批后,就可以进行直接投资业了。”一家券商分管投行业务的副总裁表示。
相对于二线券商的“不择手段”,显然一线券商之间争夺行业霸主的斗争更是“斗智斗勇”,异常激烈。
“中信证券旗下的金石投资能够分享创业板的一杯羹,主要原因就是其对券商直投的积极布局。这两年里,几乎每个项目,他们都要抓住机会看上一遍。”一位了解内情的圈内人士告诉记者。
作为国内第一家获得券商直投业务资格的券商,中信证券意图通过券商直投业务在券商领域争做“头把”交椅的野心显露无疑。
据悉,早在2007年,在还没有获得直投业务资格之前,中信证券旗下的金石投资就已经以边准备边推进的形式建立起来,并由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直接领衔,开展业务创新和直接投资业务。
除了注资金石投资之外,中信证券为了扩大券商股权投资的规模,还积极布局多个投资平台。截止目前,中信证券从事PE业务的平台就达四个。
就在中信证券积极开展直投业务的同时,成立于1995年的中金公司也早就通过各种渠道染指直接投资,跑在了所有券商的前列。早在2001年以前,中金公司就投资了中国移动、新浪网等多个项目,收获颇丰。而在证监会叫停券商直投业务之后的2006年,中金公司成立了CICCInvestmentGroupCo.Ltd.,从事直投业务。2007年成立中金佳成后,事实上中金就已经搭建了两个直投平台,既可以进行美元投资,又可以进行人民币投资。
对于中信,这显然是很大的威胁。
除了中金和中信,其他券商也同时加快了对直投业务的布局,海通证券就是其中的后期之秀。虽然2008年底才获得直投资格,但海通证券当即组建团队并大手笔将30亿自有资金砸向其直投子公司海通开元,与金石投资旗鼓相当。此外,海通证券的子公司——海富产业投资基金公司早已成立,成为海通证券在直投业务上的另一个平台。虽然相对于中信证券的四个平台依然还有差距,但是经过其前期的积累,目前海通开元已投资近10个项目,从项目数量的角度上俨然超过了金石投资。
与此同时,就在今年的9月,上市不久的光大证券就已经向其全资控股直投子公司——光大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增资18亿元,将此前的注册资本金由2亿元猛升至20亿元,同时在其直接投资部,也展开了有条不紊的行动。
“我们不管别人投资速度如何,只要是值得投资的就做,不值得投资的就不投。”虽然至今还没有公布其投资项目,但是面对现实情况,光大证券直投部的常务副总经理张荟显然并不着急,依然按照自己的步伐在行动。
“从目前来看,中信证券旗下的金石投资做的还不错,不过其投资的项目很多都是中信证券承销的项目,还看不出能力的高低。与此同时,券商直投业务是一项长期工作,短时间内还看不出结果,比如,今年上半年,国信证券就通过国信弘盛投资了很多项目,显示其后劲十足。”一位券商内部人士告诉本刊记者。
优劣势
11月12日,东方证券获得直接投资试点资格后,包括此前获得该资格的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国信证券、华泰证券、海通证券等,目前共有16家券商加入了直投大军。
而根据券商直投业务的相关规定:按实际项目投资比例上限不超过净资本15%估算,这16家券商将携带至少233亿元的资金进入PE。虽然来势凶猛,但对于券商整体而言,作为PE界的新面孔,此前并没有过多经验展开PE业务的券商系直投能否在PE业成功分得一大杯羹呢?
“在日本,证券系风投占据重要地位,24.8%的日本风投公司属于证券系,25家最大的风投公司中证券系占至8家。从国际上来说,有券商背景的PE比单纯的PE要好做得多,比如高盛、美林等机构在PE领域中能够有所作为,就与其由券商承销业务而带来的项目优势紧密相关,因此如果将PE与券商业务结合在一起做,就可以更深层次地挖掘客户价值。但是,目前对于国内券商背景的PE来说,与其他PE相比,无论是从人才还是经验、管理能力、盈利模式等多个方面都不占任何优势。但在未来,很有可能超越鼎晖、弘毅等投资机构。”孙飞告诉记者。
虽然可以由高盛、美林等机构看到券商直投的未来,但在国内,显然,券商2007年才刚刚起步的现状也决定了其开展直投业务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在国内,券商都有直投部,规模也很大,动辄几十亿,但由于起步晚,也都处于经验的积累当中。在我认识的券商做直投的机构当中,很多人都是从券商内部提拔起来的,相对来说,在PE业务能力方面,比如说项目的判断标准、估值的谈判等方面还处于劣势。同时,由于券商开展直投基本上都是母公司出钱,且通过与投行业务结合在一起,从而追求公司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相对来说,券商开展直投业务要比我们单纯从事直接投资容易一些。我个人认为将来无论是保险资金还是券商,他们都将成为PE市场当中的主力。”香港第一东方投资集团副总裁王淳奇对记者说。
而从资金和项目这两个PE投资最关键的因素来看,显然,资金对于券商而言并不困难。“现在几乎所有的券商开展直投业务都是自有资金,他们可以通过这些资金在一两年之内创出品牌,然后再根据情况募集资金。”王淳奇表示。
“券商从事直投业务并不存在LP要求GP什么时间必须投资,什么时间必须退出的问题,而且券商在大客户方面的积累,显然也让其资金募集相对容易一些。同时,之前在承销领域积累的客户资源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投资标的。”某券商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从项目的角度来说,券商直投投资的项目主要是后期PRE-IPO项目,虽然前几年时间,这些项目都已经被高盛等外资投行洗劫一番,然而通过创业板的积累,一些准备登陆创业板的上市公司都将成为券商的投资目标。”王淳奇同时表示。
与此同时,券商对于企业能否上市的判断,以及曾经做分析、承销方面的经验也都为其转身直投提供了多项保证。
然而,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也同样让券商直投充满了风险——如果所投资的企业破发,那么券商的投资也将受到损失。
“目前,由于创业板的开通,将近50多倍的市盈率导致PE投资水涨船高,如果以高估值进入的话,那么二级市场一旦破发,券商投资的收益同样也将大打折扣,而未来二级市场的行情谁也不能预料。因此这就需要券商直投的综合把握能力,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券商直投还不过是刚刚开始,我们还不能判断这些公司的综合把握能力,只能拭目以待。”孙飞告诉记者。
同时,项目的退出也成为困扰当前券商直投最关键的问题。
“后期的二级市场我们没办法掌握。与此同时,在企业上市方面,由于中国实行审核制,企业能否上市要取决于证监会及宏观大环境,而目前包括创业板、中小板、主板已经有300多家企业在排队等候,依现在的情形,估计到年底也不过有4、5家企业上市,因此,谁也不能预料所投的公司究竟什么时间能够上市。而且,即使等到了审核企业上市的机会,但万一宏观经济大环境出现变化,企业的盈利受到影响,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一位券商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
此外,券商内部间的竞争,也会导致券商直投充满挑战。“风险控制在券商内部并不存在太大问题,毕竟一整套的风险管理机制控制早已经存在。我认为券商最大的风险在于‘别人投,我就投’”,张荟表示。
搅局PE
“券商开展直投业务以后,与他们相比,由于他们对PRE-IPO项目有先天优势,我们这些纯PE公司只能寻找一些更靠前的项目了。虽然单纯的PE将会受到一些冲击,但无疑券商的进入也将使PE在中国的发展更加健康。”新天域资本董事总经理郭子德告诉记者。
“对于券商直投,我们本来就不敢竞争,只能在PE界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点。”王淳奇也同时表示。
虽说券商直投业务刚刚进行两年,但券商系PE的横空出世,显然已经在PE界引发了波澜。
此番创业板的推出更是导火索,让券商系PE露出了水面。据资料显示,此次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由23家券商承销,而除了承销业务获得不菲的收益以外,金石投资、海通开元、国信弘盛等还将通过项目退出获得一笔额外的账面收益。以金石投资机器人为例,金石投资最初进入机器人的成本不过为2560万元,而机器人创业板上市之后,金石投资的账面价值已经增长到了1.27亿元,金石投资获利超过了4倍。
“虽然目前券商直投的影子还不多见,但在接下来的几批创业板上市企业当中,券商直投的身影将会越来越多。我们目前筹备的直投部就是直指创业板,而大部分从事券商直投的公司当中,大家也都是将目标瞄准了创业板。”某券商直投部筹备组负责人告诉记者。
而随着券商获得开展直投业务资格的不断增加,以及其对直投业务的投资比重的不断加大,券商直投势必将在PE界掀起新一轮的洗牌运动。“未来,一些有实力的券商的进入,必将冲击目前的PE格局,一些实力不济的投资公司也将被淘汰出局。”郭子德表示。券商直投对于PE的冲击,我们可以从近两年的投资案例中得到验证。据某研究中心统计,到目前为止,券商直接投资案例数为13个,已披露金额为2.93亿美元,在2009年发生的投资案例为8例,已披露的投资总额为9949.90万美元,占PE界投资案例总数的61.5%和投资总额的41.6%。
在创业板高市盈率的冲击下,券商直投将投资项目往前移的做法更是挤占了部分PE的生存空间。“现在创业板市盈率这么高,对于投资者来说,以合适的价格投资一个后期项目并不容易,因此我们的策略就是尽量将投资项目的时期前移。”某券商直投部负责人对记者说。此外,券商从事的直接投资、承销及上市后的一条龙服务,也让实力不济的PE“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同时,券商直投对于投资人才的大肆招揽,更是严重冲击了各大PE机构。
然而,虽然较单纯的PE机构从事投资业务更具优势,但券商直投的前景依然不容乐观。“首先,相对于外资机构,比如凯雷、高盛等的私募能力非常强,他们通过多年的积累,在私募领域拥有众多渠道及多年经验,可以提供全套的PE服务,而且募集一支基金也很容易;同时他们旗下有众多资金,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选择基金,而国内的券商机构从事直投业务才刚刚开始,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对于券商直投的未来,孙飞分析道,“其次,对于券商机构自身来说,无论是对于宏观经济的把握和判断,还是对于微观的项目本身的风险控制、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积累,国内的券商都将面临市场的考验。”
而券商对于风险控制的把握更显示出券商的短板。在中信证券获得券商直投资格之初,为了满足证监会对于风险的把握,中信证券主要采取:一,严格遵守三年期限;二,规定直投资金上限为中信证券净资本的15%,并以独立公司运作,隔离风险。此后,这些措施均被各大券商所效仿,成为券商从事直投业务的“通则”。
“通常券商投资企业需要半年的时间,企业上市准备也要一年,而创业板对于投资半年内的PE退出的锁定期是三年,投资一年企业的锁定期为一年,显然对于三年时限的规定有一些苛刻。此外,如果券商一直以自有资本的15%进行直投的话,则无论券商有多大的优势,未来几年资金将首先成为其展开直投的软肋。”某券商内部人士颇感无奈。
与此同时,面对保险资金几百亿的进入,以及信托PE、产业投资基金的大举进攻,虽然国内股权投资业务的快速发展为券商直投提供了机会,但最终谁将成为国内PE最后的胜者,一切只能用时间来证明。